信息路怒症
我们常从社会新闻中听到一些因为很小琐事(如变道操作不恰当)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有些还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梳理其过程,可能仅仅只是一开始一方的疏忽,导致另一方的不满并升级为强行变道、恶意别车,最后双方可能都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在平时没开车的时候,路怒的驾驶员往往是个温和礼貌的人,但到了驾车环节,会因交通拥堵、他人驾驶行为等引发的愤怒情绪,表现为攻击性驾驶或语言/肢体冲突。
在网上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一幕,一个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人,在网上可能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用词激烈,态度倨傲,不讲事实讲居心,标签化刻板印象,一旦不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就立马不讲事实与常识,转为站队拉踩,根据瞬间形成的标签来格式化的输出。
路怒症从输入输出角度来看,似乎是一个远超正常反馈的放大电路,周围其他车或人的一点过失,都会导致路怒者极大的情绪变动甚至失控,并产生立即的报复冲动或行为。至于成因分析,一般说法是现代生活社会压力大,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差,在压力、疲劳、生活矛盾影响下容易产生路怒症。但是同样的过失,在走路或者骑车的时候,不容易大动肝火,而在开车的时候却会情绪剧烈波动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来看,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自利性偏差,体现为若一件事成功则归因于自己,若失败则推脱他人。当别人的失误非常明显时,主观的判断会加强对对方的道德鄙视和厌恶情绪。更重要的一点,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们,会把自己当前的地位和成就全部归因于自己,也就是当驾驶时速120公里汽车的时候,会把这个时速理所应当的作为自己的能力。而一个拥有此能力的人会油然而生的自尊(或优越感)使得其在处理其他车主的失误时,产生居高临下的视角,并在此视角下俯视他人,睥睨他人。而一个走路和骑车的人就不容易产生此种虚幻的俯视感。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同样温文尔雅,通情达理的人,到了网上也会变成不可理喻,情绪输出大于讲道理摆事实呢?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的信息机会成本太高,人人浮躁没有耐心俯身倾听和对等交流,快速贴标签并快速给结论成为了网络生存日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了搜索引擎和AI加持之后,一个人要获得(看起来)权威的知识太容易了,自利性偏差又一次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人们会把自己通过AI或搜索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纳入自己的知识疆域,所以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很多人即便对某个领域从未涉猎过,也会在网上非常自信的张口就来。
更要命的是,现在网络信息实在够巨大丰富,一个很小光谱范围内的观点和佐证材料,也非常的丰富,足以形成一个个人无法突破的蜜糖信息茧房。加之现在的千人千面的推荐算法,一个平台可以持续提供某个人非常窄的舒适区内容,让其满足和流连,并持续的自我强化,最终沉湎于此,无法逃离。
一旦被信息茧房包裹,一旦不小心接触到与茧房内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时,就容易勃然大怒,并且以茧房内的巨量信息视作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标签化刻板印象快速构建对手目标,持续攻击心目中的对手,最终维护自己的信息茧房舒适度。
路怒症可能是我们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的进化适应不良的体现, 似乎也没有快速解决的办法,可能需要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在信息过载时代,做减法,用极简方式对待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自己尽可能拥有畅游广泛光谱的信息空间的能力,而不被某个甜蜜的信息茧房(黑洞)吸入的危险。
信息路怒症是我瞎编的,我也是信息路怒症患者,自我诊断一下。
留个爪印